Tuesday, August 28, 2012

未富先老‧聚財須趁早

生活壓力越來越沉重,我們常埋怨收入與生活水平不成正比,若不獲改善,日復一日,問題只會變得越來越嚴重,特別是晚年的生活更是不敢設想。
雖然政府積極為市民的“防老”作出積極的努力,包括規定雇主為月入5千令吉以下的員工繳交13%公積金、推出一個大馬人民信托基金(Skim Amanah Rakyat 1 Malaysia)協助低收入群展開投資活動,但比起外圍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,這些努力卻變得如此微小,發揮的作用不大。
本期《財富焦點》告訴你,前方究竟有多大的“養老”危機正等待著你,奉勸你作好準備才好“上路”!
養老要有100萬
“未富先老”是一個預警,也是新興國家的“悲哀曲”,警示社會在經濟發展水平還相對落後的條件下,人口迅速轉變導致人口老齡化潛伏著危機。
人們養老到底需要甚麼?
不要以為僅僅有養老金就可以養老,不要完全崇拜貨幣,雖然通膨壓力稍微放緩,也就是說日用品的價格降下來了,但養老方面的其他價格走勢還是漲得很快,而且往往受國際因素影響。
對於日常支出的養老金,不要放大養老金的作用,養老金就是保障日常開支的現金流,但是從理論上說,它至少是我們退休前收入的60到80%,還得跟物價指數掛鉤,這樣才能保證日常開支。
俗話說:早起的鳥兒有蟲吃,養老也何嘗不是一樣?
遲了7年
要花一輩子趕上
粗略估算,同樣是每個月投資500令吉,平均10%年回酬,以月複利計,若遲了7年才開始投資,幾乎要花一輩子的時間才能趕上。
比方說,小明今年20歲,每月投資500令吉,平均10%年回酬,他投資7年後就不再投資,讓本金和回酬“一路成長”,到60歲退休時,本金及回酬已累計141萬6千令吉。
同樣,小文從27歲才開始投資,每個月也是500令吉,平均10%年回酬,等他到了59歲時才達到140萬4千令吉本金及回酬收益,足足持續花了32年的時間,比小明多出25年。
每月支出2千
退休後需116萬
然而,若真正要養老,告訴你,至少要有100萬令吉。
對於一個普通家庭而言,未來養老到底需要多少錢呢?理財專家認為,沒有100萬令吉,幾乎免談。
來看一個案例,假定你今年30歲,計劃60歲退休,到時候每個月開支1千令吉,按80歲平均壽命來計算,所需要的基本養老金是:1000 X 12 X 20 = 24萬令吉。如果每月開支2千令吉,基本養老金則倍增至48萬令吉。
不過,必須強調的是,在這幾十年當中,物價水平絕不會一成不變。以3%平均通膨率計,如果每月支出1千令吉,你活到80歲,累積需要58萬令吉;如果每月支出2千令吉,累積需要116萬令吉。
而且,每個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盡相同,有人希望自己在退休之後與老伴享受更安逸的生活,假設你現在30歲,最終能活到85歲,每年通脹率3%,計劃在60歲退休,退休後每月開支相當於現在的5千令吉。
那麼,到了60歲時,你需要準備好364萬令吉養老金。
根據不同年齡階段
調整理財方式
在累積財富的過程中,最令人遺憾的,莫過於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像60歲的老人一樣只知道存錢;但五十多歲的大媽卻學年輕人把養老金拿來炒股。
這全都是因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,選擇了錯誤的理財方式,而令不少市民感覺理財收效不顯著,還未累積到財富,人生就已過了一大半。
“我也想理財,但投資甚麼好呢?”這樣的疑問多次被提及,而我們卻沒有一個答案。
專家說,投資其實是一種心態,而心態的好壞直則接影響投資的收益,就如老太太炒股”一樣,老人往往對收益的期望小,反而收獲越高,因為他們把每次幾十塊的收益都看作贏利,見好就收,這種樂觀的心態就能決定投資的收益。
測試投資心態
理財師曾提出一個測試,就能看出你的投資心態。
如果你投資了1萬令吉在股票上,賠1千令吉帶來的痛苦,與賺1千令吉帶來的喜悅感相比,哪個會更強烈呢?
結果顯示,若你認為賠1千令吉的痛苦大於賺1千令吉的喜悅,那你就屬於保守型投資者,在面對高風險的投資時,你會因懼怕而失去判斷能力,並帶來經濟損失,所以只適合做儲蓄或銀行理財產品這類低風險的投資,享受投資帶來的樂趣。
反之,若你是激進型投資者,積極尋找每一個機會,則適合進行基金、股票及期貨等高風險的投資。
而在不同的年齡層中,投資路上所須注意的事項也略有不同,當中考量的因素則包括財務狀況、目標及可承擔的風險等。
收入10%進行投資
積少成多不必愁
所謂投資,必定要有資本,才能開始展開投資活動,以提昇我們的財富,但根據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,在感到最遺憾的事件中,“無法存到錢”竟排在榜首位置。
生活開銷龐大,所掙的錢與支出不平衡,自然就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,所以市民儘可能都應該秉持“10%法則”,即將收入的10%存下來進行投資,積少成多,將來就有足夠的資金應付理財需求。
例如,你每個月有5千令吉收入,那每月挪出500令吉存下來或投資,一年可存6千令吉;或者,你已結婚,夫妻都有收入,假設每月合計有1千令吉收入,那麼一年就可以有1萬2千令吉進行儲蓄或投資。
若每個月都能撥10%投資,經年累月下來,的確可以儲備不少資金。如果再隨年資增加而薪資也跟著調高,累積資金的速度還會更快。
記賬方式
追蹤錢去了哪……
常有人認為,偶爾省下收入的10%存下來是有可能,但要每個月都如此持之以恆可不容易。打工族往往到將近發薪時,手上的錢已所剩無幾,有時甚至是入不敷出,要透支以往的儲蓄。
而且,會覺得存錢不易的人,通常也不太清楚自己怎麼花掉手上的錢,無法掌握金錢的流向;有錢存下來,一般都是用剩的錢,屬於先花再存的用錢類型。
這類人若想存錢就必須改變用錢的習慣,利用先存再花的原則強迫自己存錢。
若要辦到,可以利用記賬方式幫忙達成,按收入、支出、金額和總計等項目,將平時的開銷記下來,不僅可以知道各種用度的流向及金額的大小,並且可以當作以後消費的參考。
記賬記個一年半載,再把各類開銷分門別類,就可以知道花費在食、衣、住、行、娛樂等各方面和其他不固定支出的錢有多少,並進一步區分出需要及想要,以便進行檢討與調整。
列出“需要”與“想要”項目
需要及想要是常提到的消費分類,例如買件約百令吉襯衫來上班穿是需要的,而買件數千令吉的外套是想要;一餐幾令吉作為午餐是需要,午餐以牛排滿足口腹是想要。
透過記賬區分出“需要”與“想要”後,日後盡可能壓縮想要的開支,你會發現真的有一些多出來的錢可以存下來,而且可能還不只是收入的10%。
所以,每個月撥出收入的10%存下來只是個原則,能多則多,實在不行,少於10%也無妨。重要的是確實掌握收支,盡可能存錢。
定期定額投資法累積資金
為了幫助自己做到10%法則,可以利用定期定額投資法持之以恆累積資金。
定期定額是指每隔一段固定時間(例如每個月)以固定金額(例如1千令吉)投資某選定的投資工具,根據復利原則,長期下來可以累積可觀的財富。
各年齡階段理財建議
●大學階段(18到23歲)
個人財務狀況:靠父母支付全部或大部份費用,但支出相對穩定。
理財目標:處在通膨環境下,儘量保證資金投資收益超越銀行存款而不貶值,但投資期限短。
風險承受能力:低風險承受能力,無法獨立承擔投資虧損。
理財組合建議:儲蓄存款比例20%(應付短期消費需要)、貨幣市場基金比例80%。
組合理由:貨幣市場基金風險低,而且正常情況下收益率能夠戰勝儲蓄利率。
●單身階段(23到30歲)
個人財務狀況:進入社會的時間尚淺,收入雖固定但較低,而且支出相對較多。
理財目標:為今後建立自己的家庭生活積累並積極創造財富風險承受能力:處於人生的起步並迅速上升階段,不怕失敗而風險承受能力強,期望獲取高收益。
理財組合建議:積極型投資(股票)50%;穩健型投資(儲蓄存款、貨幣基金、債券基金、固定收益基金)45%;保障型投資(保險)5%。
組合理由:此階段較能承受風險,可多投資在具風險性的資產。
●獨立家庭生活初始階段(30到40歲)
個人財務狀況:家庭收入趨於穩定,收入水平增長明顯,前期的積極理財已積累了部份財富。對於組建了家庭的30歲以上的青年來說,目標很簡單,就是為了多賺些錢,以準備買房養孩子等現實問題,而這也是人生的第一個開支高峰期。
理財目標:購置房屋、為子女積累教育經費。
風險承受能力:較高的收入可支撐投資風險承受力,期望在獲得較高的收益的同時能夠保證部份資金的穩定收益。
理財組合建議:積極型投資(股票)40%;穩健型投資(債券型基金、固定收益基金、貨幣市場基金、適量的現金或儲蓄)55%;保障型投資(保險)5%。
組合理由:擴大收入來源,但確保風險處於可控制的範圍內。
●家庭高速成長階段(40到50歲)
個人財務狀況:資產進入高速增長期,但支出也進入高峰期,如子女教育、贍養父母等。
理財目標:保障子女教育支出的大幅增加和父母的贍養費用,並開始規劃自己的養老財富積累。
風險承受能力:能夠承受高風險,但與此同時穩定收益的重要性開始顯現。
理財組合建議:積極型投資(股票)35%;穩健型投資(債券型基金、固定收益基金、貨幣市場基金、適量的現金或儲蓄)55%;保障型投資(保險)10%。
組合理由:穩健型投資主要用於保障此階段的較大支出,而積極型投資是為將來養老積累更多的財富。
●家庭事業豐收階段(50到60歲)
個人財務狀況:工作收入將經歷高峰並趨於下降,實際收入進入高峰階段。
理財目標:理財收益的穩定性日益重要,更多為以後生活考慮。
風險承受能力:具備很好的個人財務基礎,風險承受能力開始急劇減弱。
資產組合建議:積極型投資(股票)30%;穩健型投資(債券型基金、貨幣市場基金、債券、適量的現金或儲蓄)65%;保障型投資(保險)5%。
組合理由:保障資產的穩定增加成為這一階段投資的主軸。
結語:
以目前百物騰漲與收入成長不成正比的年代,短期內未富先老已成為難以改變的趨勢。與其光在埋怨,倒不如積極進取,為自己設下不同的計劃與目標,以應對生活成本更為驚人的晚年。
(星洲日報/投資致富‧財富焦點)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